/> 他提笔写道:
第一,太祖皇帝留下了元素周期表,提出了粒子说,并给出分子和原子两个名词。
第二,已有大明化学家提出了“道尔顿分压定律”,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粒子说,半错误、半正确的解释分子和原子。
第三,根据前一位化学家的成果,人们开始质疑太祖给出的分子、原子区别。认为只有一种粒子,可以称为分子,也可以称为原子。但最好是称为原子,因为粒子不可再分。
第四,依旧有化学家,相信有分子和原子两种不同的粒子。
第五,已有化学家提出倍比定律,近二十年来,化学家们一直试图测定原子质量。
第六,化学家们不认为气体原子(分子被误认为原子)体积相同,因为这个说法是反直觉的。
第七,化学家们认为单质气体是单原子,因为各派共识是原子靠静电力组合,因此相同的原子不可能组合在一起。
备注:第七点非常致命,它导致大明的化学家们,集体走向了一个死胡同。现在有一位学术权威,提出测量不同元素单质气体的密度比值,从而可以测出原子的相对质量。这种测法,永远得不出正确答案,元素周期表也无法得到验证。
第八……
谢衍一共列出了十七条内容,然后埋头书写自己的论文。
这是一篇纯理论猜想的论文,在高精度天平出现之前,根本就无法靠做实验来证实。
另一个时空,“分子理论”提出70多年后,才有人通过高精度天平进行验证。在这70多年里的大部分时间,化学家们都对分子理论不屑一顾。
现在的大明,有高精度天平吗?
估计没有。
谢衍懒得管这些,他只负责把论文写出来,有多少人相信那就随缘吧。
论文初稿,当晚便写完。
第二天,补充修改。
第三天,誊抄之后寄出去。
接下来,谢衍就是痛苦无比的看书——学习四书六经!
理科生也要学这玩意儿,只不过考试的时候,相比文科生要简单得多。
脑子正常的都能通过,可以理解为古代的语文、历史和政治。
好不容易把《论语》熟悉了一下,二哥谢堪拿着报纸进来:“朝廷又有大动作了。”
“什么大动作?”谢衍问道。
谢堪说道:
“拆分浙江。把平江府从浙江省拆出来,吴县、吴江、昆山、常熟、嘉定诸县,全部划入南京金陵府管辖。”
“拆分淮南。把安庆府从淮南省拆出来,怀宁、太湖、宿松、望江、皖口、桐城诸县,全部划归湖北省管辖。”
“在昆明设立太学,云南、贵州、交趾、广西、广东的太学生,全部到昆明去读太学。”
“福建、江西、浙江和南洋的太学生,则在南京金陵府读太学。”
“南京的金陵知府,今后一律称为金陵府尹。增加南京的禁军数量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