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;谢潜指着前方的几个仓库说:“那些都是库料房,除了铜锭,还有铅、锡、倭铅(锌)等物……那边是配料房、融料房……”
配料房有一杆巨大的秤,还有几杆相对较小的秤。
大秤用来称铜,小秤用来称其他材料。
从铜场运到这里的铜锭,本身就含有铅锡等杂质。但那些杂质还不够,铸币之前又要加一些。
历朝历代,配料比例不同。
大明的铜钱配比也在变化,随着近些年炼锌技术的进步,铜钱里的锌含量也不断提高。
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。
另一个时空,明代弘治年间的铜钱,锌含量还可以忽略不计。仅仅过了几十年,由于炼锌技术突飞猛进,铜钱里面的锌含量增加到11%—21%。
到了清乾隆年间就更猛,锌含量直接蹿升至41.5%。
大明现在的铜钱,配料比约为:铜65%,锌25%,锡9%,铅1%。
实际操作时,各种原料比例略有浮动。
铅当然有毒,但1%危害不大。
嘿嘿,美国到了21世纪,都还有大量自来水管使用铅管呢。并且还会一直使用下去,直到用坏的那天为止,因为根本无法有效更换,连老美的政府和水厂都不知道究竟有多少铅管。
倒是新闻闹大之后,美国的医疗机构趁机大赚一笔。无数美国百姓跑去验血铅含量,检测费用瞬间猛涨几十、几百倍。
“那边是坩埚炉。”谢潜领着太上皇过去。
中国古代的炼铜坩埚炉技术成熟很早,而且是通过鼓风机和木炭来进行内加热。
如今工部正在研究煤气坩埚炉。
北宋就已经有焦煤炼制技术,大明自然延续下来并改进,那些煤气不能白白浪费掉啊。
粗加工出来的铜片,被工人抬去碾片机那边,在蒸汽巨力之下被碾得更平更薄。
接下来还有精轧机,对铜片进行二次碾压并切割成长条。
然后又是冲床,在铜条上冲出胚饼。
下一步是光边机,不但能把铜钱边缘磨得光滑,还能让边缘凸起具备防伪功能。
最后才是压印机,压出铜钱的字迹和花纹。
朱国祥看到的这台压印机,正在压制孔方铜钱,比直接压制无孔铜元更复杂。
为什么做起来更复杂,还要坚持制作孔方钱呢?
全部改为无孔铜元不好吗?
当然是为底层小民考虑。
小额铜钱容易弄丢,而孔方钱可以用绳子串起来。
一文两文的弄丢了,穷人也会非常心疼。
如今的大明铜币,一文、两文、五文的三种面值为孔方钱。
而五十文、一百文的则是无孔铜元,因为这种铜元特别大,已经不容易搞丢了。
此前还有十文、二十文的,这些年已经不再铸造,因为使用率不是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