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北宋穿越指南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1132【女子科举?】 (2/4)
   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
br/>
    这一帮地方官员的妻子,闻得此言都很惊讶。

    心想不愧是京城,风气果然不俗,非是杭州可以比的。

    于是乎,她们又重新介绍女儿。比如那个赵拂拂,闺名便唤作赵睦。

    赵睦为啥能脱颖而出?

    年仅十岁,就能流利背诵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,而且还学过数学、物理和天文。

    沈有容非常喜欢这小姑娘,叫来膝前拉着手问其母:“旁人只授女子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、《女戒》、《数学》,你家女郎怎把四书学全了?”

    其母黄氏回答:“她自己喜欢,便请了老师。”

    沈有容问小姑娘:“你喜欢读书?”

    “喜欢,”赵睦点头,“我还想考科举。”

    此言一出,众皆愕然。

    李清照拍手笑道:“果然有志气!”

    后世之人,对宋代女子的处境颇有误解。

    尤其是女频及其改编影视剧,简直比清朝还更封建!嫡庶神教尤为扯淡,居然不让庶女认亲妈,完全不顾“孝”排在第一位。

    真正的宋代女子,地位分化严重。

    一种是城市底层人家的女儿,父母把她们卖到富贵之家,当牛做马毫无人权可言。

    一种是乡下女子和大部分城市女子,嫁给同样阶层的男子。生儿育女的同时也要干活,就是正常的贫贱夫妻,抛头露面并无什么限制。

    一种是富裕人家的女儿,只要有条件就会读书。

    从司马光、二程、王安石,一直到南宋的朱熹,都是提倡女子该受教育的。

    他们的观念是,女子如果不读书明理,怎么教导自己的孩子?

    但跟男子教育不同,他们主张女子学习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、《女戒》、女红、算数等等,不提倡但也不禁止学《孟子》、《春秋》、《尚书》等治国之道。

    关于寡妇改嫁,朱熹的实际主张是:守节不改嫁属于儒家的大纲,原则上应该遵循。但就连孔子都做不到,孔子的儿媳都改嫁了,普通人就更不必强求。

    到了明清两朝,朱熹的前一句被记住,后一句则被选择性遗忘。

    另外,程颐和朱熹的守节并不双标。他们认为如果要求女子守节,那么男子也应该守节。朱熹本人就是妻子死了不再另娶,最终夫妻合葬。

    朱熹的儿媳、侄女、女儿,愿意守寡的守寡,愿意改嫁的改嫁。全凭自愿。

    至于什么扒灰、宿尼,如果真要有那些事,早就成爆炸性新闻了,还用得着攒起来被人弹劾才曝光?

    更何况,面对政敌的攻讦,朱熹并非传说中的默认,而是心灰意冷:“既然朝廷认为那些污蔑是真的,那我被罢官流放也没什么好怨恨的。”

    存天理、灭人欲,是给两宋那帮骄奢淫逸的士人设计的牢笼,最后却变成压迫弱势群体的工具。

    一个省参议的妻子问:“女子也能科举吗?”

    “不能吧?”一个府曹掾的妻子说。

 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...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