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北宋穿越指南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1128【资本主义萌芽?】 (3/4)
   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
南还有出海优势,棉布在外销时更加便利,山东那边是竞争不过的。

    当然,现阶段的大明棉布,还是以内销为主,国内还有大片的空白市场。

    等今后国内市场趋于饱和,棉布出口就会变得竞争激烈。棉农、棉商、布商、海商会形成利益共同体,迫切希望开拓更多的海外市场。

    若是海外市场也趋于饱和,那就需要玩更多手段了。比如摧毁印度各邦国的棉纺织业,把印度棉布市场给抢过来。

    不止是抢印度本土市场。

    印度的棉纺织业极为发达,其棉布远销东非、西亚、中亚、东南亚……一旦把印度棉纺织业干死,大明棉布就有了更广阔的倾销地。

    历史上,莫卧儿王朝穷兵黩武,为了榨取战争经费,自己把印度棉纺织业干废了一半。剩下的一半,是英国人用殖民手段干死的,而不是靠工业效率来抢走市场!

    次日,太上皇去视察胡氏的纺织工场。

    这家纺织工场,有三百多个织工,清一色的全部为女性。

    机器为脚踏式织布机。

    胡氏纺织场主说:“最初山东那边织造棉布,是用麻布、丝绸织机来改的。但棉纱纺布又有不同,以前的老办法很多时候不适用。琼州、南洋、印度等地也织棉布,圣天子派人去各国各地打听,最后由工部伎术官改造出现有的机器。”

    印度棉纺织业虽然极为发达,但他们的织布机真的很落后。

    印度人使用的是腰机,必须坐在地上织布。非常亏腰,效率低下,而且不能做出复杂的提花等工序。

    历史上,是黄道婆从海南学来技术,然后再改进各类机械。

    胡氏场主继续说道:“工部伎术官改进之后,山东匠人又有改进,江南匠人继续改进,最后造出来的就是眼前这种。”

    朱国祥仔细观察,发现这种织布机比较原始。

    当然,朱国祥眼里的所谓原始,其实已经吊打棉纺织业发展了上千年的印度!

    印度那边就很奇怪,干什么都喜欢蹲着或坐于地面。他们的棉布织机,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出现了,却始终是坐在地上纺布,一直到进入工业时代都未再突破。

    不觉得累吗?

    就像切菜的时候,明明可以站着切,在桌上放一块菜板,省时省力还卫生。印度传统切菜方式,却非要坐在地上,用刀子慢慢的削,或者随便找个东西垫着切,或者干脆用手心当菜板切。

    “你这里不纺纱?”朱国祥问道。

    胡氏工场主说:“有专门的纺纱场,小民从纺纱场买来棉纱纺布。也有一些棉农,在自己家里纺纱,然后卖到小民的织布场。”

    朱国祥点头:“这样也好,各司其职,可提高工效。”

    胡氏工场主说:“纺纱之前还要轧棉、弹棉。刚开始没有搅车,须得手剥去籽。后来伎术官发明了手摇轧棉机,山东匠人改进为手摇加脚踏,江南匠人又改进为搅车。”

    这种发展方式,并非谁比谁更聪明。

    不管是轧棉机还是棉布织机,最初都是由朝廷出面,通过海商打听各国技术,再聚集一批工部伎术官改进。当时山东棉纺织业最兴盛,在实际生产过程中,山东匠人再改进工部技术。

    后来棉纺织中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...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