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
钱士升十二岁拜入顾宪成门下学习,亲自参与了东林书院的重修建立,跟高攀龙学的《大学》,钱龙锡是他的座师,魏大中、文震孟等人是莫逆之交。
四十二岁中状元,没做几年官,因为党争起来,局势凶险,他就自己辞官回家归隐十年。
直到崇祯登基,下诏启用他掌管南京翰林院,总裁《实录》,当时他真觉得崇祯是天降圣君。
把当时年过半百的钱士升高兴坏了,给崇祯上疏。
虽然他在东林书院活了半辈子,还是告诉崇祯,朝廷刚刚遭遇大祸,天下禁不起猛药去大刀阔斧的改革,所以用人不拘君子小人,小人有才不妨大用,这是君主有大豪杰大气概才能做到的事。
意思就是对于阉党,朝廷也要量才而用。
他在南京上疏,皇上在北京钦定逆案,从立案到判决只花了四十九天,拿掉大明二百多个官员。
钱士升第一次感觉这个皇帝有点不对劲。
正好,袁崇焕被弄死,钱士升的座师钱龙锡因为举荐袁崇焕,被人攻击是朋党,原判死罪,后发配定海卫。
钱士升一路护送,沿途照顾,一直送到平江府,随后就给朝廷上书,说自己病了,希望辞官。
偏偏,崇祯因为他护送老师,觉得这是有感恩之心的人,给他升官了。
流民闹起来了,皇上为流贼发愁。
他上疏建议减旧欠的赋税,招流亡广开垦,皇上很高兴,又给他升官,让他入阁,然后开征新饷。
他到北京就给皇帝上疏,说镇压流贼不难,难在根除流贼,国家之患,莫大于民流而上不恤。
入阁三年,他跟各地督抚写信,也多次着重提醒,招抚流民,就得做好分辨和安置工作,分辨出谁是真叛贼、谁是被胁从的流民,分散安插在什么地方、这些人的衣食从哪儿出,不做好这个工作,人家终究还会造反。
这句‘国家之患,莫大于民流而上不恤’,在他给崇祯的奏疏里原封不动出现了两次。
这其实跟指着鼻子骂人一样。
崇祯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不喜欢他的。
而钱士升是早就不喜欢崇祯了。
他觉得皇上对待流民问题急躁到吓人,一边杀旧贼首、招抚旧贼众,一边增饷加税,创造新流民。
你搁这儿募兵呢?
劝不住,没招儿。
皇上天天为钱发愁。
钱士升研究了北京的运河,在齐化门与通州之间,有条通惠河,是元代郭守敬修的小运河。
这条河专运漕粮,每年四百万石南粮北运,屯于通州,其中一百六七十万石从通州运入京师,走的就是这条通惠河。
船运花不了几个钱,但走陆运,这批粮食的脚价就贵了。
到大明,永乐年间堵了,因为没水闸;正统年间修了水闸,水源又有问题;嘉靖朝解决了水源,风水又有问题。
好在嘉靖不信风水,他一个总掌五雷大真人被雷劈了三大殿,能写出《火警或问》号召百姓别信天人感应那一套,能信什么风水。
&n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