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顽贼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七百二十九章 召衅 (3/6)
   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
军自己退军。

    这封信,很快由徐成友交给后面前锋右营副将吴三桂,转由吴三桂亲自奔赴三岔河,交给祖大寿。

    祖大寿早就知道,刘承宗出兵了,但一直以为,刘承宗是在兴安岭。

    直到这个时候,他们才知道刘承宗的元帅军已经抵达辽东边外,而且还在河岸架桥,看架势是打算打进辽东去。

    “看来科尔沁,不够刘承宗的贼子吃啊。”

    祖大寿还没看信,就拿着信封对外甥吴三桂道:“几万军队从漠南游荡到辽东边外,人吃马嚼是让他吃美了……后头两三年,中原必有大战。”

    刘承宗的行军路线和战略目的,对祖大寿来说非常清晰,吃饭来了。

    就是吃光了漠南吃科尔沁,吃光了科尔沁吃辽东,现在吃到八旗脑袋上了。

    元帅府的军力是固定的,大几万人马不在陕西吃饭,陕西今年的粮就能剩下来,刘承宗这么一个叛军魁首,剩下兵粮能干啥?

    打仗呗。

    说话间,祖大寿打开信封,脸色就变了。

    刘承宗让钱士升写信,却没用信纸,用的是一块蓝布——关宁军的绵甲军服布。

    而信的内容,哪怕经过钱士升的润色,也依然不太好听。

    ‘刘帅千里而来只为求财,如关宁固守锦州,他前往沈阳近郊猎取财货,若关宁兵出辽河,他就要至锦州掠夺。’

    祖大寿只是拧住眉头,沉思不语。

    一旁送信过来的吴三桂却急得都快跳起来了:“舅舅,这好贼子,我们领兵到北面去会会他!”

    “行啦!”

    祖大寿没好气地看了一眼意气风发的外甥,把信搁在一旁,道:“你们不是也不想我过辽河,现在好了,英雄所见略同,西北来的憨儿干脆不准老夫渡辽河。”

    渡辽河,是祖大寿的心愿。

    但不渡辽河,是辽东前锋镇全体将领的愿望。

    原因很复杂。

    关宁军,是如今大明生态最健康的部队,一来后勤相对充足,二来指挥上能打会战。

    虽然辽西防线是花费大明军饷的大头,但关宁军并不想背这个锅,因为他们也时不时欠饷。

    一两四的月银和一石小米的月粮,他们能不能拿得着,也得看运气。

    宁远兵变那年,关宁十三营不就闹饷兵变了嘛。

    大明的中枢财政,就处在不断节源开流的环境,关内战局费劲,关外军饷就晚点;关外费劲,关内就少点。

    关宁军这几年能撑得住,都靠关宁这几任大头目功不可没。

    一是锦州屯田,高淮乱辽、努尔哈赤杀人,锦州广宁一带没了人,袁崇焕招蒙古屯牧,孙承宗扩大军屯田。

    大凌河一败,关宁连死带降减员两万,当地没了土地兼并的压力。

    辽西的屯田,年产一百五十万石小米,让米价稳定在一石一两银子、大豆一石四钱银子的价位上。

    二是关内官商输送。<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...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