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顽贼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六百五十一章 胜利果实 (2/5)
   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
>
    以至于荫官都很困难。

    不过所幸,进入关中的刘承宗,正处于人生中最富裕的时候,同时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。

    所以刚好,用一个问题解决另一个问题。

    他的封赏也很大方,首先是给杨麒赏银五千两,在静宁州赐田地万亩、草场万亩,另有甲胄、宝刀、骏马、衣裳。

    同时在杨麒的兰州老家,选子侄辈亲戚两人入羽林营,授都尉衔。

    与之对应的是粆图台吉、贺虎臣、王承恩,以及随军出征漠南的各级军官,赏格依次降低,授予田地、草场都在静宁州、固原州等地。

    因为那些地方没人,田地也好、草场也罢,都早就撂荒了,整个陕西除了关中,哪儿都缺人,也没法子搞移民。

    毕竟移民这东西,并不是说一个地方的人吃不饱饭,把他们移到别处去,就能吃饱了。

    实际上移出去,只能让别的地方也吃不饱。

    原因很简单,古代的农业社会,恩格尔系数太高。

    就比如大明万历以后,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单位。

    普通人打个长短工、当个走卒贩夫,一年挣上十两银子很简单。

    做的是最普通、最普遍的工作,拿的也是最普通、最普遍的薪水。

    这让十两银子看上去,好像没多少钱。

    但同样也是在这个时代,一户人家有二十两的固定资产和财富,就算中人之家了。

    就会显得好像很古怪,怎么刨去宅子、牲口、几亩地,一户人家的财富,还没有一个人出去做工一年的薪水高呢?

    因为商品经济发达,让社会崩得很紧张。

    一年挣十两银子很简单,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能拿这十两银子买什么大物件儿。

    原因和明朝这场大起义一样:人要吃饭。

    这个人自己吃饭就得吃掉九两,所以古话说人无横财不富,因为收入在基本水平以下,根本不可能攒下钱。

    这场大起事,它一开始跟农民没关系。

    旱灾来了粮价翻倍,陕西的正经农民如果不遭遇人祸,大概率还在地里老实刨食。

    但是因为吃商品粮的人已经要饿死了,当兵吃饷的刘承宗、当差吃粮的张献忠、当卒送信的李自成、手艺糊口的王自用……这帮人吃不上饭,造了反。

    移民,就等于把这些手停口停的人移走,或者把地里刨食的人变成流民。

    非但不能解决问题,还会创造出新的人口问题。

    没饭吃的人,是百分百被土地拴住,就算杀人越货当土匪,都只能当个坐寇。

    他们但凡有路上吃的口粮,也不至于变成流民、变成土匪。

    只有让有饭吃的人,去有饭吃的地方,才能成功移民。

    像静宁州那些空有土地,却没人的地方,刘承宗很难主导移民,成本太大了。

    但是把土地赐给漠南立功的将领,情况就不一样了,他们手上有钱有人,地赏出去,不论安置伤兵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...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