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/>
之后的会议上,郑玄也谈了一下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。
“过去,吾辈当中有一些人认为民智一开,人心不古,一定会有大量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,以此为由,认为想要保住淳朴的民风,就不能开民智,这纯粹是胡言乱语,根本不足以采信。
甚至于这些人不想开民智的原因很简单,就是阎部堂方才所说的,担心没有人生产粮食,顺便还要担心有太多的人来争抢官职之类的,总之就是不想失去现在的地位,对吧?”
郑玄当时颇有点倚老卖老的意思。
以超强的资历和与皇帝刘备之间的特殊关系,对一群同僚贴脸开大,把一群官僚说的抬不起头,把阎温说得面红耳赤,看着郑玄的眼神甚至都冒出了火光。
但他们当时就是一个字都说不出来,只能眼睁睁看着郑玄在那边大开嘲讽,把某些人阴暗的见不得人的小心思全都揪了出来。
若非刘备就坐在高堂之上镇这场子,估计议事堂当场就要上演一出第三帝国全武行。
但最后,郑玄也就这件事情给出了客观一些的看法。
“人一旦有了学识,自然会开眼望天下,自然会产生新的想法,一部分人会想方设法离开土地,这是理所当然的情况,我认为随着民智开启,教化深入,确实会有很多人离开土地,但这是正常的。
一来,大汉的人口会不断增多,一些人离开,一些人填补上来,未必就会影响到农业生产,这一点,可以让农部做跟踪调查,二来,到底是什么人就如此傲慢地认为,农业生产不需要学识?”
郑玄说着又把目光投向了阎温,阎温气得要死但是感觉到刘备的目光之后,依然不敢说什么,只能暗暗捏着拳头,低下了头。
整个朝堂的氛围都显得有些奇怪。
“从开荒到排水到翻土到育苗,再到日常的耕种、浇水、除虫,每一个环节都大有文章可做,让一块土地生长出可以吃进肚子里的粮食,这里头需要的学识,没有两三年,是根本学不完的。
就算知识学会了,从新手到农耕老手,这其中也有三五年的距离,一个熟练的农民,对于大汉国来说,是最宝贵的财富,当年并州刺史和幽州刺史为了争夺有经验的农户,几乎打了起来,这就是明证。
所以老臣以为,传授农家子弟学识,不单单是为了选拔优秀者成为官员,让其中资质驽钝者掌握足够的农业、天文等学识,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生产的学识,这也是很重要的。
不想继续耕种土地的,那就努力学习,考出好的成绩,参加科举考试,成为官吏,而决心不那么强烈的人,学到了足够的农业知识,回到土地上,也能找到合适自己的营生。
至于他们心里面会有什么想法,会不会不安分,会不会有什么诸位同僚不太喜欢的东西,恕我这个老人直言,管天管地,还要管人心中所想,诸位是不是管得太多了,是不是应该把这些心思都放到处理公务上?”
郑玄当时的一番话几乎把整个朝堂都给嘲讽了一遍,唯有刘备站起来为他鼓掌欢呼,为他的一番言论表示绝对的支持,认为这是真正的金玉良言。
从那之后,朝堂上好像就没有几个人继续和郑玄保持私下里的往来了。
工部那边有消息,说阎部堂对郑部堂极其不满,工部现在和学部之间的关系非常僵硬,很多事情都需要内阁的协调才能办理。
不过郑玄并没有觉得自己错了。
而时至今日,刘备也没有觉得郑玄做错了,他对郑玄的评价越来越高,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