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一千四百九十章 预见 (2/3)
   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
    北面的叫回鹘,南面的叫吐蕃。

    这两个势力,一度强大了到了控制中亚和西亚,彼时唐朝虽然强盛,但面对两者时,很多时间还处于劣势,尤其是吐蕃数次大败唐朝,让其数十年内都忧虑不安。

    而回鹘也不是省油的灯,其盛产回鹘骑兵,是唐朝雇佣兵制的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,但这些人只认钱不认人,在数百年的历史中,也给唐朝造成了不少麻烦。

    既然有了后世的经验,如今袁熙自然不想让这两股势力发展起来,他斟酌谋划了许久,才想出了应对之策。

    后世处在北面的回鹘,如今还只是是松散的羌族部落,其分布在凉州北部,河西走廊的周围,如今和晋国领土接壤,两者军事实力并不对等,袁熙对其采取的措施,就是全面同化。

    因为河西走廊的延伸,便是丝绸之路,这关系着之后上百年和中亚西域的商贸交流,其在经济文化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
    对此袁熙谁也不相信,他需要将其牢牢掌握在晋国自己手里,而不是像后世唐朝在西域搞出一个中间商粟特人,不仅大部分利润都让对方把控,还让对方鸠占鹊巢,最后在唐朝搞出了安史之乱,身为粟特人的安禄山史思明想要夺权立国,将整个华夏再次带入到巨大的战乱之中。

    而如今处于凉州西南部,很多领土尚不在汉廷掌控内的高原地区,就是南面吐蕃的势力范围了。

    距离吐蕃在后世的雪区立国,第一任君主聂赤赞普继位是公元前237年,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了,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,不能再单纯用同化的手段解决问题了。

    但晋国也不能对其置之不理,因为吐蕃和中亚阿拉伯地区交流频繁,无论是技术和文化,其实发展的并不慢,还对中原文化有相当的排斥感,并不是简单手段就能压制的。

    尤其是唐朝的时候,吐蕃已经将势力侵入到了北印度地区,当时的玄奘取经,到了彼时由戒日王朝控制的印度,通过玄奘,两国想要建立联盟,最后唐朝向印度派出使团时,却遭遇了意外,使团被叛军阿罗那顺扣住了。

    彼时使团副团长是王玄策,他趁机逃到吐蕃,向彼时的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借兵八千,然后击败了阿罗那顺,一战扬名天下。

    然而此战受益最大的却是吐蕃,其借助这一战成功把势力打入北印度,掌握了大片土地和香料资源,自此国力愈加强大,开始向唐朝方向用兵,数次击败唐朝大军,成为了和唐朝分庭抗礼的存在。

    对这段历史极为熟悉的袁熙,自然是做出了应对,他的第一个举措,就是将来打下益州,便立刻着手打通蜀身毒道,将势力尽快渗透进印度地区。

    现在的印度被称作身毒,也叫天竺,分布着数百上千个部落,由贵霜帝国统治了两百多年,如今已经处于急速衰落期,再过几十年,贵霜帝国就会瓦解,天竺再度分裂成数百个部落,直到很久之后,才出现了笈多王朝。

    换言之,现在是晋国将势力打入天竺的绝好时机,只要打通益州通道,就能派兵控制北部印度,限制吐蕃的发展空间。

    而这一步完成后,便可以采取下一步举措,这便是往吐蕃传播加了料的宗教。

    在人类的漫长的历史上,华夏文明受到宗教影响最小,其他文明几乎都是和宗教共生的,这其中有利有弊,但不可否认的是,宗教在很多文明中,扮演了极为重要的地位。

    但其中也有一个极为有意思的事情,便是绝大部分宗教,都能促进政权向外扩张,强化军事力量,增强政教合一的政权侵略性。

    但唯独有一个宗教例外,那便是佛教。

    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...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